4月12日至13日,学校场站“双百”实践教学“英语翻译实习”项目组师生赴秦岭火地塘试验林场开展研学实践,语言文化学院王云教授带队组织学院1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
解码秦岭自然生态密码。团队先后考察了十八丈瀑布、朱鹮野化放飞基地及平河梁自然保护区,火地塘实验林场场长侯沛结合火地塘林场独特的生态特色,解读秦岭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生动讲解了林场周边特有的动植物资源,通过朱鹮栖息地实地教学,还详细讲解了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及濒危动植物保育策略。师生在观察记录中积累了林业知识,为后续农林相关科技文献翻译奠定了基础。
解码智慧林业科技密码。在火地塘林场的开阔空地上,林学院唐光辉教授操控的无人机缓缓升空,实时传输的影像同步呈现在监测平板上。随着飞行高度变化,屏幕上清晰展现出松林冠层的色彩差异。唐光辉教授一边调整无人机航向,一边讲解如何通过影像评估松林健康状况,无人机巡检实践让师生直观理解利用先进的无人机监测技术识别林木病虫害的方法与监测流程。
现场开展翻译实践教学。在火地塘林场的林间课堂,语言学院王云教授系统讲解了农林相关科技文献阅读和翻译相关知识,强调此类科技文献翻译需构建生态保护与农林科技的跨学科认知体系,深入理解生态保护的技术逻辑。结合研学活动中涉及的农林专业基础知识、秦岭生物多样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及现代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王云教授布置了农林相关科技文献翻译任务,结合研学内容,实践AI辅助农林相关科技文献翻译,为后续翻译实习夯实基础。
本次春日研学实践通过“生态+科技+翻译”的跨界融合,将翻译实践融入生态保护与科技应用场景,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学校学科特色的认知,为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探索出了鲜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