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建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兼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上海翻译》杂志编委左飚教授在我校国际交流中心208室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中西文化比较--模式差异”的精彩报告。外语系系主任窦琴、副主任田志强、部分教师及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会。
会上,左飚教授使用英语,以简单易懂的句式、形象生动的措辞,首先介绍了思维模式的形成、重要性及其决定要素。接着,详细解说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他说:“西方的思维模式如直线切划,细明分析是线型的抽象过程,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伸张性、随机性的圆式辩证思维。”并总结归纳了中西思维模式的十大区别,即“分析和整体”“逻辑和直觉”“抽象和形象”“认知和伦理”“精确和模糊”“对象和意向”“求异和求同”“前瞻和后馈”“外向和内向”,“演绎和归纳”。在讲解过程中引用钱学森、申小龙、卡普兰等话语、生活中的现象及向我们展示八卦图、油画、国画等图形直观形象而又生动地为我们一一耐心地解析其特点。他幽默的话语、贴切的肢体语言、独到的见解博得了大家的阵阵笑声与掌声。最后,左飚教授再次重申:“西方思维模式相对以线型为特征,中国思维模式相对以环形为特征。两种思维模式各有所长,因此要相互借鉴学习,互相融合,相互取长补短,比较的目的并非判断孰优孰劣,而是促进理解,共同创造灿烂辉煌的世界文明!”
之后,左飚教授以“我国人权发展话语分析:以‘他是同志’为例”为主题为我们详细解析了论文怎样以小处着手,反应大处的写作方法。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报告会接近尾声之时,左教授以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a distant land near(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引,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美国著名诗人朗弗罗的“ the arrow and song”友谊诗,并在结束时说:“我此次来校的目的是会见旧朋友,结交新朋友。”
此次精彩的报告会让我校师生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特别是英语专业师生从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