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我院特邀中国海洋大学贺爱军教授作题为“翻译地理学的理论体系”的专题讲座,围绕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及其在新时代的学术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学院院长杨晓峰、翻译团队及多位教师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杨晓峰院长对贺爱军教授地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院在翻译学科建设和跨学科融合方面的探索与成果。

在讲座中,贺教授首先从“新文科”建设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宏大背景切入,指出翻译学科正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语境下,翻译地理学应运而生。它以翻译为核心、以地理为方法,旨在揭示翻译与地理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解释翻译行为背后的空间逻辑。随后,通过对翻译地理学(Geo-translation studies)和地理翻译(geographical translation)两个术语的界定,贺教授表示翻译地理学是一种研究范式,它强调以翻译为本位,采用地理学方法辅助其达成探究翻译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翻译中的地理缘由与空间逻辑。此外,贺教授还列举了当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学者、观点及其代表著作,如贺爱军、许建中、孙艺风、克郎宁、David N. Livingstone、Emily Apter和Federico Italiano。
在对翻译地理学研究内容的系统阐释中,贺教授重点讲解了四个主要板块。第一,翻译地理。他介绍了中国划分出的11个翻译区和世界范围内的8个翻译区,并强调翻译区的划分遵循地理、历史与翻译理据。第二,译者地理。通过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的对比,贺教授指出,从东汉至北宋,佛经译者多出生于西域、甘肃等地,而近代以来,译者的出生地逐渐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这种变化非常值得研究;与此同时,译者在迁徙与聚集中形成了历史性的翻译中心,如长安、上海等。第三,文本地理。他以《红高粱家族》的翻译为例,阐释译者如何根据目标读者的地理经验重构文本意象,并进一步说明不同地域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的差异,例如“寒山诗”在中国相对冷落,却在美国受到热烈追捧。第四,传播地理。贺教授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三仙姑”等案例说明,同一文本在不同地理空间会呈现迥异的传播效果与价值判断,这与读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和历史经验紧密相关。

在互动交流环节,老师们就“地缘政治如何影响翻译行为”“研究工具及文本数据处理中需注意的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贺教授特别指出,未来翻译学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Python等数字人文工具,实现翻译研究的创新与可视化。
讲座最后,学院领导对贺爱军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诚挚感谢,认为讲座不仅为我院教师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也为外语学科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