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关中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特点,探索生态智慧,提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生态智慧的建议,7月24日至8月14日,语言文化学院赴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调查当代关中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践团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前往关中地区围绕当地农业合作社、农民或农业专家进行访谈,对当地传统农业设施和农业手段进行观察记录。他们怀揣助农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对所到之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和农耕情况进行考察与学习,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寻访文明北韩村 一村一品助脱贫
“一村一品,打造品牌发展战略”,在走访中,实践团与武功县北韩村委会工作者进行交流,得知北韩村是以农业为主的农村,村内耕地面积占比大,村委会十分注重农业发展,麻花产业在全县很有名气,加工的“韩林牌”麻花历史悠久、工艺考究,仅麻花生产一项全村增收186万元,农民增收1000多元,几乎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入户访谈和实地观察期间,队员们还得知,北韩村村民购买的农作物种子,多数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实践队成员程龙感慨道,“一村一品”小产业和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了全体村民增收致富,村民们用实际行动书写出一卷卷绚丽的脱贫篇章。作为西农学子,我将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强国贡献出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让青春大放异彩。
走进周至第一村 传统生态促发展
周一村,顾名思义,冠有“周至县第一村”的美誉,村口处“猕猴桃之乡周一村”几个字分外夺目。放眼望去,村子里的街道环境非常整洁,家家户户的小院整齐分布,在远处可以望见一排排的田地。20世纪80年代起,为满足市场需求和品种开发,周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齐平带领一帮有经验的果农、村民,组建起周一村猕猴桃协会,带头总结经验,经验和农具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走访调研结束后,队员对关中地区——周至县周一村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动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表示肯定,相信周至村的传统生态智慧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八角庙中实践引 农耕薪火代代传
7月26日,实践队成员带着米面粮油作挨家挨户走访村民。队员和村民坐在一起拉家常,听他们讲述耕种故事。国庆种小麦,六一种玉米,作物轮作;渠井并用来灌溉;机械化大生产……收到队员们的热情与关心,老人们纷纷表示感谢,并向队员感慨道,近些年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照顾和帮扶,农村的生活已经大大改善。走访完村委会,回收到多份调查问卷,队员们关注的种植技术、农作物养殖、季节周期、土地利用、经验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六大方面的问题都得到细心解答。返校途中,大家互相分享一天的心得与收获。队员们表示,通过到田间地头走访交流,学到了许多农业经验与知识,开阔了视野,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会多多参与实践活动,以青年力量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红薯之乡田西村 文旅结合换新颜
走进田西村,村口处“红薯之乡田西村”几个字分外夺目。放眼望去,村子里的街道环境整洁有序,在远处可以望见一排排的田地和大棚。与村民访谈中,村民告诉队员,起初田西村卫生环境恶劣,且本身田地面积不大,村民生活质量严重低下。时任村干部决定通过取缔私建猪圈、将土地集约化管理,共同经营起了如今的红薯之乡。现在,田西村红薯技术发展成熟,村子名声也越来越大。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村干部瞄准时机建立旅游设施,举办油菜花节、红薯狂欢日和田西萌宠嬉游文化艺术节,田西村网红村的名头一炮而红。“我们打算在这块荒地上栽种经济苗木,用绿植拼成商标图案,既美观又可以招商宣传。田西村早已不是过去的贫困模样,而是模范带头村!”党支部书记田小雄指着远处的苗木基地,一脸憧憬地告诉队员们。书记的话引发了实践队成员的深入思考: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如何扩宽农业发展之路,是新时代西农学子的重要使命职责。
一场场访谈、一次次参观,探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是对“国之大者”最生动的诠释。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会努力将“诚朴勇毅”的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肯吃苦、能吃苦、敢吃苦,在新征程挥洒爱国热忱,在新时代谱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