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汶川大地震抗震应急工作方案
为做好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应急工作,确保全校师生员工和国家财产安全,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案。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抗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统筹负责组织、领导四川汶川大地震学校抗震应急工作,包括制定总体方案,研究重大问题,做出重要部署等。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孙武学
副组长:王万忠 赵 忠
成 员:王 革 杨景昆 侯 曦 王跃进 李 华 张雅林
吴普特 徐养福 赵 曼 窦彬生 刘卫军 马建华
杨家荣 王国栋 钱永华 刘增潮 冷畅俭 代 军
高保山 孙安礼 杨耀荣 李筱英 刘瑞明 赵爱群
领导小组下设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学校抗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各项安排和部署,组织、协调和督察全校抗震应急工作。人员组成如下:
总 指 挥:赵 忠
副总指挥:王 革 杨景昆 徐养福
成 员:赵 曼 窦彬生 刘卫军 马建华
应急指挥部下设5个工作组。
1.协调组:设在党委校长办公室。
组 长:赵忠
副组长:赵曼
成 员:杨胜良 赵武军
职 责:落实指挥部职责内的具体工作,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保持与杨凌示范区应急领导小组的密切联系,起草、发布指挥部的各项通知、公告,落实指挥部的各项决议、决定和批示等;检查、协调各组工作;承办领导小组及指挥部交办的各项紧急任务。
2.宣传组:设在宣传部。
组 长:徐养福
副组长:杨耀荣 李 力 闫德忠
职 责:负责地震、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的抗、防知识宣传,组织抗震、防灾宣传报道,发布抗震、防气象灾害消息,平息地震、气象灾害谣传,鼓舞群众斗志。
3.学生组
组 长:王革
副组长:马建华 杨家荣
成 员:各学院(系、所)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孙安礼、李筱英、刘瑞明、幼儿园园长
职 责:组织全校学生的临时疏散和集中避险,做好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安定学生情绪,确保学生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
4.后勤组:设在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
组 长:张雅林
副组长:刘卫军 刘增潮 代 军 赵爱群
职 责:组织调配车辆,确保救灾物资运输和救灾人员、伤病员的运送工作。负责全校的消毒、防疫、食品检测、水源净化等工作。保障水、电、气供应。准备第二水源和临时发电机组。根据需要储备一定量的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和抢险、救灾物资。
5.保卫组:设在保卫处
组 长:杨景昆
副组长:窦彬生 冷畅俭
职 责:保证指挥通讯系统的畅通无阻。加强门卫管理和校园巡逻,做好消防应急准备,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公安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清理各种校内道路障碍物,保障校内交通畅通。加强易燃、易爆、有毒等物品危险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
三、几点要求
1.应急指挥部各工作组的负责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牵头制定各组的工作方案。
2.各学院(系、所)、处室、直属(附属)单位均要根据本方案制定、细化工作方案,由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坚持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3.全校各单位(部门)、应急指挥部均要做好值班安排,确保24小时有专人值班并保证通讯畅通。
4.学校应急指挥部夜间办公地点暂设于国际交流中心一楼小车班值班室,每天安排一名校领导带班,党委校长办公室一名主任值班。分别在北校区、南校区各设一个应急指挥部(值班点),安排各处室负责人轮流值班,各学院(系)、学工部、研究生院、后勤管理处、保卫处要每天安排一名处级干部值班。
附:1.学校抗震应急指挥部值班安排表。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抗震应急措施及工作要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抗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日
附1
学校抗震应急指挥部值班安排表
日期
带班
校领导
值班
主任
南校区
应急指挥中心
北校区
应急指挥中心
5月20日
王跃进
杨胜良
组织部
教务处
5月21日
李 华
赵武军
统战部
团委
5月22日
侯 曦
赵 曼
就业中心
人事处
5月23日
杨景昆
杨胜良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科研处
5月24日
王 革
赵武军
实验室管理处
计财处
5月25日
赵 忠
赵 曼
推广处
国资处
注:1.此值班针对师生避震疏散安排,师生恢复正常上班、上课后,撤销南北校区应急指挥中心,但值班工作要继续进行。
2.值班时间为每晚19:00-次日7:00;
3.各处室均必须安排一名处级干部值班;学生处、后勤处、保卫处、研究生院每天安排一名处级干部值班;各学院(系)每天安排一名院(系)领导和一名辅导员值班。以上值班人员均必须在各校区应级指挥中心现场值班。
4.宣传部每天安排一名广播员值班。
5.南校区、北校区应急指挥中心由学生处负责统筹协调。
附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抗震应急措施及工作要点
——摘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一、地震预报与应急工作要点
1、当接到上级临震预报或预计地震破坏烈度可达6度时,学校主要工作要点是:
(1)组织老、弱、病、残、幼人员疏散转移准备,安排疏散人员基本生活、居住条件。
(2)深入开展地震、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抗、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平息地震、气象灾害谣传,稳定群众情绪。
(3)重点检查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各校区的应急状况,保持高度警惕,防止灾情突变。
2、当接到上级临震预报或预计地震破坏烈度可达7度时,学校主要工作要点是:
(1)抗震、防灾进入应急备战状态,各级工作人员和指挥人员进入岗位。
(2)组织老、弱、病、残、幼人员疏散转移,动员群众做好抗震、防灾准备。
(3)下达有关指令、规定、通知、通告,检查值班制度、生命线工程、重点单位、次生灾害源点的安全措施。
3、当接到上级临震预报或预计地震破坏烈度在7以上时,学校主要工作要点是:
(1)抗震、防灾工作应以应急、应变为主,立即实施抢险、救灾,组织群众自救、互救。
(2)强化治安管理,排除与控制次生灾害,保证要害系统正常运转。
(3)做好震情、灾情的监测工作及地震、气象灾害警报的发布工作。
(4)做好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应急分配、供应工作。
(5)如无预报,而人感觉到地震破坏烈度在7度、气象灾害可达到I级预警时,仍按上述方案进行应急处置。
二、避震疏散
避震疏散工作是地震来袭时,避免无组织盲目行动,减少不必要人员伤亡,保证群众安全的有效措施。
1、避震疏散原则
(1)避震疏散场地及路线的选择应本着就近、安全、方便以及有利于管理的原则。
各单位应依据学校总体部局及人员状况,结合我校各校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的避震疏散线路图。
(2)人员疏散应本着先老、弱、残、幼,其次是非生产人员的原则。
(3)随身物品以轻便、实用为主。
2、临震疏散准备
(1)临震预报或临震疏散命令发布后,必须迅速作好就近疏散的一切准备,迅速撤离。
(2)携带物品以简便为宜,如准备短期主副食、水、适量的防寒衣物等必需品,离家前应切断电源,熄灭炉火,关闭煤气(天然气),关好门窗。
3、组织指挥
无论在有无地震或气象灾害预报的情况下,实施疏散方案时,统一由学校应急指挥部协调各工作组和各单位,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疏散,具体由学校应急指挥部落实、实施。
(1)西农校区
东区1-12号学生公寓,疏散地点:北校区田径运动场。
西区1-11号学生公寓,疏散地点:学生食堂西北方向空旷区域。
附中及幼儿园,疏散地点:白天在附中运动场,晚上随父母疏散。
西南区住宅楼及单身楼,疏散地点:南大门以北空旷区域。
东南区1-26号住宅楼,疏散地点:南大门以南空旷区域。
新农区1-6号楼,疏散地点:五台山下空旷区域。
农场住宅楼,疏散地点:院内或院外空旷区域。
农一站,疏散地点:打晒场。
农二站,疏散地点:站内空旷区域。
(2)西林校区1-7号学生公寓,疏散地点:西林校区田径运动场。
东院家属区,疏散地点:林苑宾馆前空旷区域。
幼儿园,疏散地点:白天幼儿园空旷区域,晚上随父母疏散。
(3)农科院校区
12-16号楼,疏散地点:15号楼以南空旷区域。
1-11号住宅楼,疏散地点:分院北大门南区空旷区域。
附中及幼儿园,疏散地点:白天在附中、幼儿园内空旷区域,晚上随父母疏散。
北院住宅区,疏散地点:北院空旷区域,西宝中线分院校区路段两侧空旷区域。
(4)植物所校区
西院疏散区:西院办公楼南空旷区域。
东院住宅疏散区:东院南侧与化安公司交界处及西农路植物所校区路段两侧空旷区域。
(5)水保所校区
办公、住宅疏散区:水保所西大门内空旷区域及西农路水保所校区路段东侧空旷区域。
(6)水科所校区
南院办公疏散区:北大门内空旷区域。
北院住宅疏散区:北院空旷区域及西宝中线水科所校区路段北侧空旷区域。
(7)林科院校区
办公疏散区:林科院校区东侧运动场。
住宅区疏散区:西门内空旷区域及高干渠北公路两侧空旷区域。
注:有关南北校区学生避震疏散地点,具体由学生处负责确定并按学院划分,主要集中在南校区田径运动场、北校区田径运动场和篮球场。
三、抢险救灾
自然灾害发生后即进入突击抢险救灾期,应急指挥部的主要任务是:
1、与省、市地震局、气象局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争取紧急救援。
2、加强震情、灾情监测,防止灾害再度发生。
3、组织抗震防灾突击队抢险、排险、组织营救、抢救设备物资、设置避难场所及治疗、转疗点和救护物资供应点,提供急救医药、食品、饮水等,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4、组织避难,作好疏散人员的生活供应。
5、对伤亡人员进行救护、安置和善后处理。
6、控制瘟疫、污染,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7、抢救生命线工程,尽快恢复供电、供水设施,对水、电、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实行统一管理、指挥,对急救物资实行统一分配。
8、申请外援,安排外援人员的救灾工作,接收、管理外援资金。
9、加强宣传力度,平息谣传,稳定人心。
10、加强治安力量,保卫学校内部安全,防止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发布特别管制措施。
四、灾害后的对策
发生地震灾害后,学校建(构)筑物及基础设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各单位应结合学校总体规划,组织实施震后或灾后恢复重建计划。
1、恢复重建计划包括:
(1)恢复重建计划纲要。
(2)生命线工程恢复重建计划。
(3)次生灾害源改造计划。
(4)恢复重建实施计划。
2、实施与管理
(1)相关单位应在恢复重建计划征得上级批准后,编制分期计划。
(2)恢复重建工作由校长和主管副校长统一指挥,在业务上分别由计财处、后勤管理处、基建处归口管理。
(3)恢复重建工程必须按照基本建设有关管理制度,由计财处、基建处、后勤管理处、审计处等单位把好质量关。
工程完工后,应严格执行学校的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审计制度。
(4)恢复重建应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实施。
五、突发性地震灾害对策
在遭遇突发性地震或超过杨凌地区基本烈度(7度)地震时,学校抗震工作要点是应急、应变,具体工作包括:
1、各级指挥人员立即进入岗位。
2、尽快查明灾情,突发性地震5分钟内、突发性气象灾害10分钟内,务必与省、市、区取得联系,争取外援。
3、立即实施各项应急预案、对策,组织群众自救、互救。
4、立即排除各种险情,控制次生灾害发生。
5、保证、指挥要害部门工作,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6、作好人员疏散、设备抢救、生活必需品的应急分配等工作。进入抢险、抗震、防灾状态。
六、小震对策
发生小于杨凌地区基本烈度(七度)地震时的应对措施:
1、组织危险区域内群众撤离危险区。
2、组织老、弱、病、残及15岁以下儿童按预定方案疏散。
3、加强救灾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常识,平息谣传。
4、加强对生命线工程系统,次生灾害源的安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