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执政能力建设与高校党建工作
 

执政能力建设与高校党建工作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08-02-11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和部署,不断探索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

  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党组织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促进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但是,从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来看,高校党建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委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在高校起着核心领导作用。因此,高校党委必须从战略高度,对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引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与这样的要求相比,目前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领导能力还存 在一定差距。往往是讨论具体问题多,宏观战略思考少.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开阔,工作方法和作风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高校,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坚持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传统的决策机制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决策过程缺乏民主参与,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渠道不够畅通.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因缺乏具体的制度保证难以真正参与民主管理;重大问题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和必要的监督制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的质量和高校党委领导作用的发挥。
   
  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决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高校,说到底要靠高校党组织发挥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学校的各项改革如何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在人事、津贴等方面进行改革,关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是推进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党组织建设有边缘化的倾向,党支部活动缺乏动力。围绕教学科研任务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办法不多;基层组织活动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对如何积极稳妥地在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党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不完善。总之,在推进高校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如何加强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三是如何把传授知识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统一起来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学生党建工作的灵魂。高校是国际风云、社会变革、政治思想、学术思潮等信息密集的地方,既是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园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重点领域。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成为各种思潮、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激烈交锋的阵地。受一些腐朽和错误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产生一些模糊认识,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着手段单一、创新不够、效果不强等现象。如何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引导大学生遵循体现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如何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起来、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学生交费上学和自主择业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面临的新的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决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适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应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开拓创新。
   
  第一,加强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驾驭高校改革与发展能力
   
  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高等学校.党的领导首先体现在领导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上。这就要求高校党委搞好理论学习,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善于把握和处理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首先,要科学分析判断形势,既要看到面临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定做好工作的信心,又要清醒地看到差距和不足。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去谋划发展。促进发展。其次,党委的领导不应停留在具体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上,而应善于进行战略思考,既要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又要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走向,把学校发展放在国际大背景中加以谋划,用全球的眼光考虑制约学校发展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问题,善于整合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各种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互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第三,要具备创新思维,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为大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涉及学校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如进行学科战略性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等,都要通过体制创新加以解决。
   
  第二,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
  
  《决定》提出,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对高校来说,做到科学决策,首先是决策观念要科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重视硬件设施的扩张,又要重视建设软环境;既要扎扎实实完成好每一阶段的目标,又要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处理好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其次是决策程序要科学。对党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工作制度加以规范,建立体现民主集中制的议事决策制度。做到民主决策,要从高校的特点出发。高校从事知识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对学校事务特别是学术事务的决策有广泛的发言权。因此必须充分吸收学术造诣深、参与意识强的教授参与决策。要明确学术委员会的地位,听取专家教授的意见,对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术事务进行研究论证和审议。同时。对重要规章制度、重大改革方案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举措,应在决策前将方案提交到以教师为主的教代会讨论,广泛听取意见,保障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权利。
   
  第三,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提高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的职责,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面承担的任务很多,但核心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通过改进“两课”教学、扶持学生理论社团、发展业余党校、建设理论宣传网站网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力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青年问题是社会问题在青年身上的反映。当前高校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社会上的某些价值取向,如片面强调财富价值、片面追求社会地位、过分突出外在的成功标准等,对高校师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考试作弊、抄袭剽窃等弄虚作假的现象即是典型的反映。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入多少、地位高低和名气大小,更在于健康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主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引导他们全面平衡地追求并实现这些人生目标。第三,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组织活动方式,是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基础。高度重视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优秀大学生及时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同时,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学术骨干入党,改善和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的结构。逐步完善入党联系人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公示制度等,广泛听取党员和党外群众的意见.对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推进党员发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一方面。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形成本科生“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格局。另一方面,针对高校教育管理机构设置的特点.尝试突破单一的支部建设模式,根据不同情况,在坚持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多种形式地设立党支部,如师生联合党支部、博硕士联合党支部、专业学科党支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使之既符合党的要求、体现党的性质,又贴近党员生活,使广大党员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和谐、稳定、文明的校园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应当看到,因自然情况和承担职责不同,高校内部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不同群体的价值取向、利益关切和所遇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学校党委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不同利益群体和谐共存。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增强全体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深入挖掘高校管理的文化内涵,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使每一名教师真切地产生对学校的热爱和自豪感。切实地感受到学校发展的成果也融入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使学校的发展目标得到每一位教师的认同。并自觉地为之奋斗。第三,高校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特点,体现人文关怀。以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学风不正问题为例.个别教师急功近利、抄袭剽窃等现象的发生,固然与个人的思想品质有关,但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也是重要原因。应当看到,学术研究有其特殊的规律.人才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人为地制造一些条条框框,能使教师整日忙于应付大量具体指标.无力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应建立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教师评价体系,形成合理的政策导向,从制度上保证教师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