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强大思想武器
 

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强大思想武器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08-02-11     浏览次数:

      ——学习江泽民同志的统一战线思想的体会  最近,《江泽民文选》在全国出版发行,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江泽民文选》汇集了江泽民同志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重要著作,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教材,是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是我们国家大发展的13年,也是统一战线大发展的13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巩固发展了团结、稳定、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这一时期成为统一战线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江泽民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分析和研究统一战线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深刻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基本问题,统一战线理论是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和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形成的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又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行丰富和发展,赋予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新的鲜活力量,实现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包含了江泽民同志关于统一战线论述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成果,凝结了江泽民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发展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这充分表明,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方面。

  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为统一战线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依据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实践要求,抓住统一战线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深刻总结了统一战线的新鲜经验,科学回答了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建立什么样的统一战线以及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来源于实践、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又对实践工作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行动指南。

  (二)

  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主题、任务以及多党合作、知识分子、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海外、人民政协等统一战线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提出统一战线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始终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首要前提。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只有坚持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更有成功的把握。强调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这为进一步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巩固和发展全党重视、全社会支持统战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进一步明确了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任务。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及其相互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一致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发展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统一战线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宗旨,以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为根本任务。这为统一战线更好地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

  提出要坚持、完善和落实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明确必须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这一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把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最根本标准;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不断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这对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内涵。知识分子问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着重做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工作,努力为知识分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留学人员和海外科技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这为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出了重要原则和要求。

  提出要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工作的基本政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民族工作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指出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树立忧患意识,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民族地区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政策依据。

  提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一步明确了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江泽民同志强调,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其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仍然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还会受到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和国际上一些复杂因素的影响,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广大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不能把人们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要坚持党同宗教界人士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的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进一步深化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认识。改革开放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迅速扩大。江泽民同志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敬业、守法,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工商联要反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成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这为拓宽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域提供了崭新思路。

  提出要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进一步明确了做好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的方向。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维护港澳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要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发展现阶段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形成反对“台独”、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的政治局面;海外侨胞作为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统一的积极力量,有着独特优势,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对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局面,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提出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进一步明确了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总体要求。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统一战线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要努力做好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的举荐、安排工作,保证他们有职有权有责,充分发挥党外干部的作用;要努力培养一大批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较大影响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这是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的关键所在。

  提出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主题和基本职能。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政协理论,也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

  全面学习和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把学习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作为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力争在学习理解上有新收获,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贯彻落实上有新成效。

  坚持全面的观点,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的精神实质。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不仅与江泽民同志关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一脉相承。学习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必须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结合起来,与研读江泽民同志原著特别是《江泽民文选》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把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放到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去理解,放到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中去把握,切实掌握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精神实质,真正在对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的认识上达到新高度。

  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推动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学习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切实加强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和创新,准确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准确把握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国内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统一战线自身发展的新要求,在世情、国情、党情和统情的发展变化中找准理论研究的方位,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努力增强统一战线理论的时代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开拓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新境界,使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实践的观点,在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统战工作上取得新成效。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汲取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围绕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提出的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为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学习江泽民同志统一战线思想,必须与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最近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着眼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力度,推动统一战线的可持续发展;着眼实现科学发展,努力掌握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完善统一战线工作体制机制,探索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着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着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统一战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提供广泛支持和有力保障。

  学习《江泽民文选》是一个长期、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我们要把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作为统一战线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民日报》 (2006-09-26 第02版)